时间: 2023-12-01 02:14:34 | 作者: 伺服系统
新民晚报讯(记者 王军)近年来,静安区民政局以“服务类社会救助”为抓手,在社会救助领域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凝练出“二标三类四化五品”服务类社会救助模式。
2020年,静安区作为民政部“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区,举全区之力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先后下发《静安区关于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活动的通知》(静民发〔2021〕2号)《静安区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静民发〔2019〕2号)《静安区“全周期”服务类社会救助标准化建设指引》《静安区2023年深化“政策找人”工作实施方案》(静民发〔2023〕4号)等指导性文件,指导各街镇深入、持续实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
在救助业务方面,静安区民政局形成了“1+1+1”社会救助业务规范化管理机制。制定并实施《关于深化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的实施建议》《静安区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操作手册》《静安区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规范性文件。
图说:静安区制定并实施《关于深化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的实施建议》等规范性文件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在救助服务方面,颁布实施《静安区“全周期”服务类社会救助标准化建设指引》。探索出一条从救助入口到救助出口的“全周期”社会救助服务标准化路径。
据了解,静安区民政局从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发展要素三个维度进行需求评估,并结合《家庭访视评估表》等工具表单,精准评估困境家庭的多元化需求;通过“静安区困难家庭精准服务信息平台”的智能化评估工具,把困境家庭科学区分出高度、中度、低度三类困境程度,并分别赋予“红色、黄色、绿色”三类风险警戒级别,为提前预防和紧急干预提供相关依据;通过上述精准需求发现以及评估不同程度的困境情况,社会救助工作人能有明确的目的性地为困难家庭提供“物质+服务+心理”等多元化的社会救助服务,以此来实现救助需求与服务供给的精准匹配和优先对接。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政府+慈善”服务资源体系。静安区民政局以区域化党建中社会服务专业委员会为依托,通过建立沟通协调、会商研判、应急处置、信息报送等机制,联动医保局、教育局、公安局、司法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同时,深化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区妇联、区残联等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合作,筹建了“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政府为主导、其他社会力量协同合作”的静安区社会救助资源联盟,逐步实现政府救助和慈善救助的有序衔接。
突出运用专业手段,引入专业力量,强化专业能力。静安区民政局不仅以标准化建设助力社会救助专业化发展,同时依托科学评估方法和智能化评估工具开展精准需求评估困境强度评判。大力扶持和培育开展社会救助服务的社会组织,并持续投入和加大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项目资金,为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持续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定期组织社会救助业务培训、社区救助顾问工作上的能力培训,开展年度静安区十佳社区救助顾问案例、十佳社区救助顾问评选,以学促干、以评促建,全面强化静安区社会救助队伍工作上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优化功能整合,推进“救助、服务、评估”一体化。静安区民政局串联区、街道、社区三级救助部门,打造具备“救助事项受理、救助服务咨询、救助服务转介”三大功能的救助共同体。各街镇结合实际,开通线上求助平台;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设立线下求助窗口,提升救助系统的数据归集水平。社区救助顾问在解析求助信息的过程中,能清晰明了地将服务需求与服务救助项目进行衔接分流,适时就救助服务的过程开展监测与成效评估,让静安区社会救助从“受理一门式”升级至“服务一门式”。
凝练5大服务品牌20余项服务子类,提升社会救助整体成效。静安区民政局立足于社会救助群体需求,把社会救助服务内容按儿童青少年、失无业人员、老年人等不同的救助群体类别,打造了儿童青少年“花样伙伴”、中青年“赋能提升”、老年人“身心安康”、身心障碍者“融合支持”以及大重病家庭“暖心陪伴”的5大系列品牌,20余个服务子项。救助品牌的凝练不但可以关注到服务对象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更能通过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为贫困家庭中具有发展性、脱贫潜力的成员提供赋能服务,用心用情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了解,通过“二标三类四化五品”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模式的建构,静安区社会救助工作初步实现了“群众主动”与“政府主动”的双向并轨;拓宽服务救助目标群体、救助内容和区域范围,进一步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于实践层面推动静安社会救助工作朝着新的高度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