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8-09 18:58:23 | 作者: 新能源系列
“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习格外的重视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注入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教育战线牢记嘱托,长期探索实践、持续优化迭代,“拔尖计划”1.0、2.0相继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教育培训战略行动”正式启动。
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进号角,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渐成奔流之势,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伟大时代。
7月9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教育培训战略行动推进会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十五年工作交流会在北京举行。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健步走上报告台的一刻,场下响起热烈掌声。
不久前,习给姚期智回信,勉励他“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基地”。
“我感谢拔尖计划,它为我实现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家国情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姚期智言辞恳切。
基础学科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母机、战略安全的底牌、民族复兴的血脉。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做大做强“基础”。
紧紧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部把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持之以恒推动工作布局。
2009年,拔尖计划启动实施。朝向摸索拔尖人才成长规律,朝向建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15年来,教育战线坚韧跋涉。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清华大学“姚班”“钱班”、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等人才教育培训品牌不断出圈。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汲取营养。
“感谢拔尖计划,使我在大三时就有机会向诺奖得主学习,开展幽门螺杆菌相关的生物化学研究。”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许子豪说,“是拔尖计划引领我迈出了科研的第一步,帮助我踏上了科研的道路。”
各高校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由知名学者和教学名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在资源配置等方面为计划实施提供支持,同时改革教师激励办法、学生奖励办法、教学管理办法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制度创新,打造拔尖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计算机专业前沿突破日新月异,拔尖计划的经费保障使我们在国际学术交流、搭建教学实验平台等方面没有后顾之忧。”姚期智说。
拔尖计划实施以来,累计在77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共吸引3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
在已毕业的1.7万余名本科生中,93%以上进入国内外顶尖大学或科研机构深造,超过86%的毕业生留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构筑了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坚实的后备力量;
毕业生中涌现了一大批学术领军人才、国家重大工程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引领人才,为提升国家整体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注入强劲动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拔尖计划毕业生取得的学术成果引起国际学界高度赞誉。
“要坚持长期主义。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功成不必在我。伟大不可以被计划,但伟大可以被积累。”
“要培养一批敢于坐冷板凳、甘于坐冷板凳、能把冷板凳坐热的未来的杰出科学家。”
给人才留空间,营造创新环境,厚植成长沃土。从顶层设计到各校实践,一项项创新之举百花齐放。
来自教学一线的反馈显示:如今的学生“解题”能力确实更强了,但“出题”能力远远不足。如何从本科生阶段开始培养青年学子善于察觉缺陷、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将拔尖人才教育培训基地致远学院升级为书院制。除了课程升级之外,学校进一步打破原本的学科界限,构建师生随便什么时间都能探讨学术问题的自由环境。
在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生物科学基地拔尖计划的学生开辟独立的学术交流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围绕科研训练以及创新实践,学生们可以自主预约使用、自主管理、自主绩效评价,很多人在本科阶段就取得不错的科研成绩。
着眼“一盘棋”,有关各方坚持系统集成,慢慢地加强人才教育培训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通过入校后二次选拔、高考“强基计划”、高中“英才计划”等渠道,选拔出一批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潜力的拔尖学生,让异“才”纷呈、脱颖而出。
姚期智、丘成桐、郑泉水、高松、施一公等一批“大先生”投身拔尖人才教育培训,加强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每年有超过1600名院士、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等顶尖学者为拔尖基地的学生授课,授课总学时数超过5.2万个。
书院制普遍推行,注重“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培育”;长周期、过程性、科学性评价贯穿始终,完善学生自我评价和导师、学校、社会、行业评价等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发展方向。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经过多年实践积累,拔尖计划遵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已探索形成了“使命驱动、大师引领、科教融汇、多元选拔、贯通培养、科学评价、稳定保障”的中国式育人范式。
4月的北京,花团锦簇。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工作推进会暨计算机“101计划”成果交流会召开。
看到“101计划”的实施成果,计划的动议者之一——图灵奖获得者、北京大学访问讲席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难掩赞许之情:“‘101计划’最重要!相关教师付出的努力,将对提升中国顶尖大学乃至所有大学的教育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从如何加强基础研究,到怎样选拔更多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再到如何加强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一次次深入交流,一次次热烈讨论,教育战线共识更加凝聚,方向更加明晰。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拔尖计划的基础上,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教育培训战略行动正式启动。
在计算机“101计划”的基础上,又启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的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重点建设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师资、一流实践项目。
“在计算机学科方面,我们已完成12门核心课程和31本核心教材建设,上线余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推动形成具有示范性的教学手段与教育学生的方式,形成涵盖400余个项目的实践平台,惠及2万余名学生。”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如数家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等重点科研机构及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创办了19个校级科技英才班。学生在大项目、大平台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学校发挥教学科研优势,研究所和企业发挥学科与行业优势,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说。
这是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生动缩影。放眼全局,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一部六院”合作机制持续完善,80所左右高校与100家左右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深入推进。
在2023年暑期,复旦大学博士生蔡宇晨享受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国际暑期学校的知识盛宴。35位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顶级科学家以“生命科学的新纪元”为主题,献上36场前沿报告。
当听到外国学者使用分子遗传学方法来解决与人类起源、迁徙和人口关系有关的人类学问题时,蔡宇晨深受启发:“原来科学研究还能这样做,跳出常规思维,反而会发现更新的东西。”
复旦大学副校长周磊说:“经过暑期学校的洗礼,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感觉受益匪浅,突破了自己当下的研究瓶颈。师生们对暑期学校普遍给出高分评价。”
进一步完善拔尖人才保障机制,进一步探索拔尖人才教育培训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教育培训战略行动步履不停,行稳致远。
15年,从1.0到2.0,再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初期的火种,渐渐燎原。
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战线以昂扬之姿,努力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关键支撑,为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本报记者 高毅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