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要求
近年来,中国伺服系统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2年中国伺服系统市场规模约为271亿元,2023年初步估计超过300亿元。预计到2027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650亿元人民币左右,复合年增长率约为7.2%。从全世界来看,全球伺服控制市场规模在2024年超过150亿美元,并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220亿美元。
伺服系统(Servo System)又称随动系统,是一种用来精确地跟随或复现某个过程的反馈控制管理系统。其核心任务是按照控制命令的要求,对功率进行放大、变换与调控,使驱动装置输出的力矩、速度和位置控制非常灵活方便。伺服系统使物体的位置、方位、状态等输出被控量能够跟随输入目标(或给定值)的任意变化。它通常由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指令机构三大部分构成。其中,伺服电机是执行机构,负责实现运动;伺服驱动器是伺服电机的功率电源;指令机构负责发送脉冲或给定速度信号给伺服驱动器。伺服系统大范围的应用于自动化领域,特别是在需要高精度位置控制和动态响应的场合,如数字控制机床、涂胶机、光刻机等。
伺服系统作为工业自动化市场的核心领域,市场需求旺盛。伺服系统下游应用涵盖多个领域,包括纺织、电子、机器人、医疗、光伏和锂电等。2021年,电子制造设备、电池制造设备、工业机器人、包装机械和光伏设备的应用占比依次为22%、13%、12%、9%、7%。随只能制造和工业4.0的推进,伺服系统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在高端制造和自动化领域。
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区域成为伺服系统的主要消费市场。数字控制机床领域应用占比高达20%以上。
国产化进程:中国伺服系统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国产化进程加速。国内厂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慢慢地增加伺服系统相关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国产伺服系统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准不断提升。然而,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国内厂商在整体性能、可靠性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伺服系统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
市场阵营:中国伺服系统市场主要分为日韩品牌、欧美品牌和国产品牌三大阵营。外资品牌如西门子、松下、安川电机和三菱等凭借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品牌如汇川技术、台达、禾川科技、信捷电气等通过快速的技术迭代和成本优势,在中低端市场迅速扩张,并逐步向高端市场渗透。
市场细分:伺服系统市场可以分为通用伺服系统和专用伺服系统。通用伺服市场规模较大,但自主化率较低,不及50%;专用伺服系统自主化水平较高,自主化率高达85%以上。在专用伺服系统市场,国产品牌如汇川技术、北京超同步等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在通用伺服系统市场,外资品牌仍占据主要市场,但国内厂商如汇川技术的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竞争策略:国内企业除了在产品性能和价格上进行竞争外,更加重视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部分企业通过参与或主导行业标准的制定,试图通过技术标准来提升自身的市场影响力。
增长态势:未来,伺服系统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推进,伺服系统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在高端制造和自动化领域。
政策支持:国家政策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伺服系统行业的全面升级。政府将继续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同时,政府还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等工作,为伺服系统产业发展创造更加公平、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
技术进步:伺服系统技术不断进步,芯片运算能力、编码器技术、电机控制算法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这些技术进步提升了伺服系统的性能,使其能够满足更复杂、更精密的控制需求。
智能化网络化: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伺服系统将实现更智能化、网络化的应用。这将为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提供更加精准的控制和驱动,推动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国产化进程加速:国产伺服系统厂商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逐渐在市场中取得一定的份额。未来,随着国产伺服系统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市场认可度的提高,国内品牌将在更多领域取代外资品牌,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伺服系统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市场环境有利,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国内厂商应抓住机遇,加强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4-2029年伺服系统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变化分析报告》。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