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要求
“银行业正处在一个技术主导一切并且无处不在的世界中,不被淘汰的唯一办法是为那些数字化的消费者打造新的体验模式。”布莱特·金在《银行4.0》一书中提出。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金融业是数据资源最为丰富的行业之一,金融与数字具有天然融合的基因。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当前,数字金融慢慢的变成了银行业服务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核心路径,是推动银行业持续变革、高水平发展的强力引擎。
“与之前强调技术层面的提升不同,新阶段的金融科技行业将更加重视技术与业务的交融共振。”近日,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金融科技(FinTech)行业发展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前沿技术应用将成为银行科技投入的核心增长点,前沿技术与金融业务场景的深层次地融合被给予厚望。
《报告》显示,随着前沿技术的迭代升级与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进程的逐步推进,国内金融机构对于金融科技的投入规模逐年递增,2019年,增幅一度高达21%,整体规模突破2200亿元。
“作为金融行业中数字化转型与科技应用起步较早的领域,银行业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基本的建设与资产金额的投入远超别的金融机构。”艾瑞咨询研究员孙石琦分析认为。
《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3年,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投入总额分别为1731.7亿元、2078亿元、2317亿元、2530.1亿元以及2793.2亿元。其中,2019年,银行业金融科技投入增速高达20%,2020年、2022年增速也均超过10%,分别为11.5%和10.4%。
从银行类别来看,国有大型银行一直是金融科技投入的“核心发动机”,在银行业总投入的占比接近50%。根据银行年报数据,2019年至2023年,六大银行金融科技投入总额分别为716.76亿元、956.86亿元、1074.93亿元、1165.49亿元和1228.22亿元,5年累计金融科技投入达5142.26亿元。其中,六大银行2020年和2021年的整体增速高达33.5%和12.34%。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探索数字化转型需要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未来,科技投入仍将持续增加。
“银行数字化转型已经是必答题而不是选答题,不同银行的投入能力不一样,所以,数字化路径也会有差异,即便是投入能力有差异,从投入增长角度来讲,都会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
孙石琦表示:“随着银行信创建设的逐步推进,银行在维持软、硬件产品正常更新换代的同时还要逐步达成国产化产品的替代,未来,传统IT建设的资产金额的投入将以13.8%的复合增长率稳步提升。”
从“数字时代”迈向“数智时代”,以金融大模型、AI数智人、模态数据处理以及“云边端”协同与边缘计算等为代表的数智金融成为适应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将进一步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十分重视数智化建设,积极打造数智大脑、数据中台和数字底座,培养金融科学技术人才队伍,持续拓展数智金融生态场景。”在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看来,数智化转型已成为银行顺应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2023年上市银行年报来看,多家银行均提到要将数智化转型作为未来数字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前沿技术落地应用。
农业银行在年报中提出,要“积极应对技术变革加速演进,快速推进新一代技术体系转型,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新基建与IT架构底座,深化金融科技应用,赋能业务经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打造技术创新动力引擎。”中国银行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该行正在快速推进隐私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平台的建设;推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慧安防、网点运营等场景试点,探索大模型技术在内部知识服务、辅助编码等场景的应用。
“围绕‘5+1’战略路径,全面构建决胜未来的数智化优势,利用新质生产力快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助力做好邮储银行数字金融大文章。”邮储银行在2023年年报中提到。
“从前沿技术应用来看,伴随着新技术产品的迭代升级与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落地应用,预计未来3至5年,将以超25%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地增长。”孙石琦分析称,云计算与云原生的建设以及AI与大数据的综合应用将成为银行业前沿技术投入的两大核心点,预计到2027年,两者的综合投入将突破500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投入重金,对内可以赋能员工、提升服务质效,对外可以优化客户的体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作为银行数字化营业销售平台与智能风控体系的底层技术上的支持,通过提升银行数据治理能力、优化业务流程、改善交互模式等方式,充分挖掘用户数据价值,以数据驱动金融业务的达成。”孙石琦表示。
《金融时报》记者发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深度神经网络架构应用的成熟,去年以来,大模型已经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金融大模型已在金融资讯、产品介绍、内容及图片文本生成、虚拟客服在线交互等方面得到实际应用。”孙石琦表示,随义务的融合与技术能力的提升,基于“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的金融大模型将在更多细分的金融场景带来新技术的变革。
金融大模型的出现开启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下半场”,实现了客户、渠道、业务、产品、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重塑。其中,数字化营销、数字化风控和数字化运营,慢慢的变成了金融大模型赋能业务的主要落点。
例如,2023年,工商银行建成同业首个全栈自主可控的千亿级AI大模型技术体系,率先实现在多个金融业务领域创新应用。目前,工行已上线了首个基于大模型的网点员工智能助手,提升网点效能,2023年,运营领域智能处理业务量3.2亿笔,比上年增长14%。
邮储银行也紧跟金融大模型的发展,将大模型技术融合进“邮储大脑”,构建新型生成式AI能力,重塑数字金融服务模式,在研发测试、运营管理、客户营销、智能风控等领域实现应用。
与此同时,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也被寄予了厚望。“前沿技术的影响力也通过金融服务的方式传导至实体经济,企业不仅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提升了自身基础技术应用与数据治理能力,也在金融机构科技赋能的背景下获得了性价比更高、流程更高效的金融服务,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周期,实现以技术推动金融业与实体经济间的产融结合,助力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新目标的达成。”孙石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