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5-14 14:15:08 | 作者: 新能源系列
习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策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如何深刻认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如何抓住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中的核心问题?如何通过区域协同治理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结合自己专业角度,给出以下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体化就是系统集成,就是要发挥要素流动作用,产生系统集成效应;高质量就是高满意度,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渐增长的需求。现在有的说“长三角一体化高水平发展”,有的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两者其实就是有细微差别的。前者强调的是长三角要整体化地按照高水平发展的要求去发展,后者强调的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水平、程度和绩效。我们大家都认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体化是个过程,高质量是个目标。不是为了一体化而一体化,而是要把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为目标,追求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我们期望也正在着手通过构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站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高度,重新认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要先搞清楚为何需要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其实主要是期望长三角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要明确唯有实现长三角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带动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最终助推整个国家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进一步,要思考长三角一体化的质量如何?一体化的动力是什么?目前的一体化是不是达到各方共赢?新时代一体化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什么?如何构建新型的一体化体制机制?如何评价一体化的改革绩效?各方参与一体化的积极性到底如何?
一体化发展,是在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基础上,探索跨界地区分工、合作、协同和共享的发展机制,特别需要审慎处理好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地方行政管理自主性的关系。各位明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出台了,但推进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是否建立完整?有咋样的体制机制保证这些区域的地方政府不放弃推进一体化的努力或不在明面上响应、暗地里徘徊观望呢?所以,要强化长三角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强调政策协同,发挥比较优势,凝聚强大合力,最终促进高质量发展。
从学术角度看,区域治理(Regional Governance)完全是一个舶来概念,它广泛流行于欧美学界。区域治理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多元主体形成的组织间网络或网络化治理;二是强调发挥非政府组织与公民参与的重要性;三是注重多元弹性的协调方式来解决区域问题。在这里,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到底如何?因此,对于区域治理概念的使用我们从始至终持审慎的态度。无论如何,要对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把长三角区域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长三角区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工作。
从协同惰性的视角,基于协同优势理论,可以把长三角作为“协作体系”来分析其“共同体关系”。不难发现,其协同惰性的表现与产生的问题大多有以下几点:定位差异导致区域目标不一致、行政地位不平等影响下的利益导向(冲突)、缺乏相应的监督与问责机制(反馈与控制)。于是,为了获得协同优势,给出协同惰性的解决办法——协同治理。协同治理倡导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平等性、协同性和有序性,通过系统内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作产生集体效应。归纳起来,协同治理的要素包括:思想共识、有效参与、资源共享、权责利均衡、信息共享、政策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基于以上分析,针对长三角一体化问题,给出区域协同治理的策略:1)明确发展目标;2)建立地方利益协调共享机制;3)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消除信息不对称;4)创新管理体制,发挥协同优势。
以上是按照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概念内涵——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问题——区域协同治理手段的逻辑展开的。得出的结论就是,区域协同治理是我们的手段,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我们的目的。江浙沪皖要通过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的三级磋商机制,统筹考虑整个长三角的共性特征以及各省市的具体实际,完成了由单一治理向协同治理的蜕变,以高质量一体化保证国内大循环的稳定运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边界的束缚,使得各类生产要素、创新要素在省市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跨界自由流动、自由重组和科学化配置,实现区域发展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
(作者为河海大学系统工程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习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策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如何深刻认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如何抓住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中的核心问题?如何通过区域协同治理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结合自己专业角度,给出以下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体化就是系统集成,就是要发挥要素流动作用,产生系统集成效应;高质量就是高满意度,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渐增长的需求。现在有的说“长三角一体化高水平发展”,有的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两者其实就是有细微差别的。前者强调的是长三角要整体化地按照高水平发展的要求去发展,后者强调的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水平、程度和绩效。我们大家都认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体化是个过程,高质量是个目标。不是为了一体化而一体化,而是要把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为目标,追求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我们期望也正在着手通过构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站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高度,重新认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要先搞清楚为何需要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其实主要是期望长三角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要明确唯有实现长三角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带动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最终助推整个国家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进一步,要思考长三角一体化的质量如何?一体化的动力是什么?目前的一体化是不是达到各方共赢?新时代一体化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什么?如何构建新型的一体化体制机制?如何评价一体化的改革绩效?各方参与一体化的积极性到底如何?
一体化发展,是在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基础上,探索跨界地区分工、合作、协同和共享的发展机制,特别需要审慎处理好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地方行政管理自主性的关系。各位明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出台了,但推进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是否建立完整?有咋样的体制机制保证这些区域的地方政府不放弃推进一体化的努力或不在明面上响应、暗地里徘徊观望呢?所以,要强化长三角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强调政策协同,发挥比较优势,凝聚强大合力,最终促进高质量发展。
从学术角度看,区域治理(Regional Governance)完全是一个舶来概念,它广泛流行于欧美学界。区域治理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多元主体形成的组织间网络或网络化治理;二是强调发挥非政府组织与公民参与的重要性;三是注重多元弹性的协调方式来解决区域问题。在这里,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到底如何?因此,对于区域治理概念的使用我们从始至终持审慎的态度。无论如何,要对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把长三角区域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长三角区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工作。
从协同惰性的视角,基于协同优势理论,可以把长三角作为“协作体系”来分析其“共同体关系”。不难发现,其协同惰性的表现与产生的问题大多有以下几点:定位差异导致区域目标不一致、行政地位不平等影响下的利益导向(冲突)、缺乏相应的监督与问责机制(反馈与控制)。于是,为了获得协同优势,给出协同惰性的解决办法——协同治理。协同治理倡导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平等性、协同性和有序性,通过系统内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作产生集体效应。归纳起来,协同治理的要素包括:思想共识、有效参与、资源共享、权责利均衡、信息共享、政策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基于以上分析,针对长三角一体化问题,给出区域协同治理的策略:1)明确发展目标;2)建立地方利益协调共享机制;3)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消除信息不对称;4)创新管理体制,发挥协同优势。
以上是按照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概念内涵——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问题——区域协同治理手段的逻辑展开的。得出的结论就是,区域协同治理是我们的手段,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我们的目的。江浙沪皖要通过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的三级磋商机制,统筹考虑整个长三角的共性特征以及各省市的具体实际,完成了由单一治理向协同治理的蜕变,以高质量一体化保证国内大循环的稳定运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边界的束缚,使得各类生产要素、创新要素在省市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跨界自由流动、自由重组和科学化配置,实现区域发展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
(作者为河海大学系统工程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民事检察监督一体化工作机制探析
下一篇:多维发力强化检察一体化机制建设